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混合所有制办学须破解“混”而不“合”
 
教育新闻      2024-03-05 13:55:02      中国教育报       点击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逻辑主线,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2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山东、江西、河北等省份出台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实施意见,并且遴选了部分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探索并不意味着一旦“混”起来就能够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改革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高质量共同育人,而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与机制来保障。

混合所有制办学面临“混”而不“合”瓶颈

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除了面临外部法律法规不健全所造成的沟通协调成本过高和办学风险较大的困境外,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公”与“私”的矛盾。现行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形似神不似”现象,“混”而不“合”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多元主体“混”但利益不“合”。相对而言,立足产业链的企业希望把办学成果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立足教育链的学校则希望通过办学整合资源融入产业元素推动内涵发展,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和学校存在直接经济利益与长远公益利益、个性局部利益与共性全局利益的博弈。

二是组织实体“混”但体制不“合”。虽然公有制、非公有制的各方基于法律契约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组织实体,但学校和企业等实体的经营思想与管理体制却各不相同。如企业以市场配置直接评估生产要素投资的成败,注重市场变化、办事效率以及运营执行力;而学校则以育人为中心间接评估教育要素整合的优劣,更注重上级批复、办事程序以及政策性风险。体制不同导致各方在管理理念、节奏、效能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不同步,造成组织、指挥、督查、评估、反馈等环节的不对称。

三是教学团队“混”但协作不“合”。混合所有制办学集聚了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等组建教学团队,但职业院校只是将校企优质人才资源进行简单的叠加,难以发挥出跨界组合团队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各行其道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团队分工不科学,行业企业人才没有在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团队待遇不合理,校企教师的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奖造成凝聚力无法形成。

四是协同育人“混”但行为不“合”。政校企行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汇合了多元育人要素,但职业院校只是将企业元素实行“填空式”的补充,生产要素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期望中的优势互补没能实现。传统的“育”和“训”以教育链为主导,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基于产业链的客观需要,供需双方要素未能有机融合,协同育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破解“混”而不“合”

破解“混”而不“合”是当前混合所有制办学走向成熟规范的最大挑战。唯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达成相关主体的真正混合,整合校企行各方资源以育人为中心实现融入、延伸以及重组重构,才能破除产教“两张皮”现象,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是强化校企协同办学的利益驱动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主要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培养与供给、依托学校的育人项目合作利益、市场化合作服务的利润分红以及社会声誉提升等。各方主体需要根据“谁投资谁受益、谁主张谁佐证”的方式,构建“资源贡献利益+办学贡献利益+市场贡献利益”的校企办学协同利益驱动机制,以此明确规定各方享有的利益以及操作方式。校企合作协同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成败应以企业支持办学与办学反哺企业的对称度作为检验标准,才能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学校追求办学效益演绎成共同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健全多元主体共治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求同存异”和合理念,博采各方体制优点立而后破,以共同决策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健全多元主体共治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有效破解组织实体“混”但体制不“合”的困境。其一,成立混合办学决策机构,同时邀请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的相关人士组成监事会。凡办学重大事宜、产教融合重大项目、涉及各方利益的事项均须经由决策机构表决通过,监事会监督执行。其二,建立多元议事共决制度。发展规划等综合性重大事项按照股权结构同股同权分配表决权重,科研等专业性重大事项按照同股不同权分配表决权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决策权。其三,建立争议调解制度。就各方主体反复争议而难以统一的焦点聘请律师团队依法进行内部调解。

三是构建多元跨界协作的团队教学机制。源自产业链、教育链的教学资源只有优化重组并构建多元跨界协作的模块化团队教学机制,才能有效破解教学团队“混”但协作不“合”的困境。其一,建立跨行跨界的数字信息智能平台,畅通组织协调体系、成员沟通体系以及教学互动体系,以产业需求为目标达成校企行人才对教学的共识与共同行动;其二,重构教学团队组织,依托成员的专业特长重组教学模块,以元素融合为导向组织混合团队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听课反馈等协作;其三,重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产业满意度、教学工作量以及成果贡献度赋予团队成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引导激发产业链人才的教学兴趣与激情。

四是健全育训结合并重的教学运行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来自市场和企业的行动为育训体系提供了驱动力,丰富了职业性。职业院校需要学会“放权”,以需求侧要求为标准重构行动体系以及评估体系,才能有效破解协同育人“混”但行为不“合”的困境。重构育训行动体系,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联合实施“育”式培养,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共同推行“训”式服务,双方各取所长又相辅相成,实现实训(培训)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同步,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相融,实现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培训)的深度交汇与结合,提高学生就业吸引力和职业适应性。

五是构建数据智能驱动的质量保障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需要重构质量保障体系,共建支持信息反馈的数据智能质量平台。一方面,以目标为导向,产教联合精准刻画人才需求规格并建立学生个性化画像,紧贴市场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动态评估与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依据生产标准配置教学、实训以及培训等各个环节的评估权重,以人才需求侧的反馈为标准对质量评估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阶段性调整。全方位、多维度的动态诊断与反思数据模型,将为育训结合并重的目标制订、资源配置、组织实施、检查评估、持续改进等质量形成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云贵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邵建东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职教院院长、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智能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适应性研究【BJA230035】”成果之一)



XML 地图